日程安排
IdeasLab
会议直播

未来教育 | 论坛嘉宾(三)杨冬江 & 付志勇


IMG_6045.PNG


论坛嘉宾(三)


2491635008208_.pic.jpg


简介

杨冬江,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; 美术学院装饰材料应用与信息研究所所长; 主要的研究方向室内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,新材料、新技术在环境设计领域的应用以及当代国际设计展览机制研究。他是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、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,中国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,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;意大利《INTERNI》杂志中文版主编。


2521635008222_.pic_hd.jpg



他的设计作品曾参加第五届圣保罗国际建筑双年展(中国国家馆)、首届中国国际建筑双年展、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等重要的国际性学术展览。分别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、首届全国室内设计大展金奖、第三届全国室内设计大展银奖、第五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金奖和银奖、中国美术家协会/首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银奖和优秀奖并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、第二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优秀论文奖、第七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铜奖、第八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金奖,获得“中国室内设计杰出成就奖”、“全国有成就的资深室内建筑师”、“2013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年度人物”、“中国室内设计国际贡献奖”、“搜狐2014年度设计风尚奖”、2014韩国Koses国际邀请展最佳设计奖,入选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。


2521635008222_.pic_hd.jpg


桴海


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”。泛舟江海之际,启程寻访未知。在中国传统哲学中,乘桴而去的归隐不是消极避世,而是积极开拓新的世界,寻找新的可能。

竹为空心之木,瓷为火烧之土,土木构造之物是中国营造的根源,器以致用,用亦是道,中国人的器物观亦如诗文书画,意在言外,境在象外。竹与瓷以简洁的方式对接,重新诠释了“归隐与沉浮”这个中国人心中存续已久的古老命题。



2511635008218_.pic_hd.jpg


如意科技集团研发大楼室内设计


2511635008218_.pic_hd.jpg

策展—2014米兰设计周“中国设计进行时”



2521635008222_.pic_hd.jpg

简介


付志勇,博士生导师,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长聘副教授。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副主任、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、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主任、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委会秘书长,世界华人华侨人机交互协会会长。农村农业部第二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、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理事。

他主要承担交互设计、服务设计、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本科与研究生课程。研究关注于智能产品与服务设计、人本城市与设计未来等领域。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,1998年日本筑波大学和2008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访问学者。2014至2021年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主要策划组织者,多次任职ACM SIGCHI和HCII等国际会议组委会。

在设计教学方面,他立足信息艺术设计学科领域,践行清华大学“三位一体”的教育理念,致力于培养广博且专深的复合型创新人才。在“知识传授”维度,引导学生基于跨界的视野,构建个人化的设计知识图谱;在“能力培养”维度,以项目驱动式学习(PBL)模式,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力和反思性实践能力;在“价值塑造”维度,以数字化社会创新的探索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未来塑造力。

在本科教学方面,他通过挑战性课题,以社会创新为价值导向,引导学生“做中学”并完成可体验的交互原型。在研究生教学方面,他指导博硕学生开展人机共协与服务创新的应用研究、开展基于未来思维的设计方法与工具研究,为信息艺术设计学科贡献新思想、新方法和新范式。其教学成果曾获教育部、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、北京市、清华大学、宝钢教育基金会等颁发的教学成果奖项。

在学术创新方面,他关注于交互设计流程与方法的创新,致力于将未来思维(Futures Thinking)融入设计思维,从技术预见转向设计预见(Design Foresight),基于数字化手段,解析近未来与远未来对当下的影响,结合思辨性思维和反思性实践,来研发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未来(Design Futures)方法与工具体系。



2511635008218_.pic_hd.jpg


设计未来(Design Futures)方法与工具体系


首先,在设计驱动的“创新·新基建”支持系统方面,他致力于开发前瞻性的交互设计工具集,构建“创新·新基建”跨学科融合的设计基础设施,与国际同行专家开展设计未来的研讨交流并构建学术网络,拓展信息艺术设计的学科边界。

“创新·新基建”是一套依据数字化创新方法构建的设计方法论和工具体系,将设计预见(未来思维)、情景构建和设计虚构方法融入交互设计创新实践,构建思辨设计与未来迹象资源库和数字化共创平台,在2020设计未来国际会议作品展中发布,成为提升设计生产力和未来塑造力的重要行动。


2511635008218_.pic_hd.jpg


创新·新基建


他推进人工智能时代的协同共创设计方法研究,将跨学科的设计创新工具应用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“冬奥会的艺术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”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“面向专业技术领域的孵化服务平台建设研究”,科技冬奥项目的混合现实多模态交互范式和设计规范等方面。

其次,在智慧城市与服务设计前瞻应用研究方面,他将设计预见方法应用于智慧城市和服务设计方面,在数字化适老、社区文化交流、智慧学习工作、美好生活方式等领域研究更前瞻的体验场景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。他主创的AI City系列作品,以虚拟现实技术和交互装置展望了未来城市愿景。


2511635008218_.pic_hd.jpg


《人工智能城市》AI City


他将智慧生活实验室(Living lab)模式与“城市即服务”的理念相结合,致力于构建更开放包容的城市体验与服务系统,立足命运共同体的构建,引领团队为包容性社会创新项目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。开展了如清华大学春风基金项目“后疫情时代的包容性助老服务系统设计”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、联合国粮农组织、瑞士驻华大使馆合作进行的社会创新、食物系统及乡村振兴等项目。

他与合作伙伴在国际著名的Elsevier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《智慧城市与人工智能》,基于近十年的研究思考和合作成果,提出了未来城市设计的聚合创新范式。2020年在联合国人居署(UN-Habitat)世界城市论坛的专题会议中发表演讲,包含其论文的研究报告被欧盟图书馆收录,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设计创新案例。



2511635008218_.pic_hd.jpg


《智慧城市与人工智能》


2551635008235_.pic_hd.jpg


设计未来国际会议官方网站

http://www.designfutures.cn/


关注ICDF信息

更多精彩活动期待您的加入!



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