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计未来 | 付志勇:从设计思维到未来思维:远见引领变革

WechatIMG2263.png


付志勇,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长聘副教授,博士生导师,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副主任、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、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主任、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委会秘书长,世界华人华侨人机交互协会副会长。农村农业部第二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。主要承担交互设计、服务设计、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本科与研究生课程。研究关注于智能产品与服务设计、人本城市与设计未来等领域。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,1998年日本筑波大学和2008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访问学者。2014至2020年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主要策划组织者,多次任职ACM SIGCHI和HCII等国际会议组委会。


未来研究(Futures Studies)或未来学(Futurology)是社会科学的分支,是综合研究人类重大领域的未来趋势、可能图景、面临挑战、应对策略等内容的学科,其关注于更宏观、更复杂的世界系统。“未来思维”则是一种创造性的探索性过程,它运用不同的思维规划多元化情景,寻求许多可能的答案并承认不确定性。


夏威夷大学政治学系未来未来研究中心主任吉姆.达托教授认为,“未来”不能被预测,但“替代性未来”(Alternative Futures)可以被预见,“合意的未来”更可以且应该被设想、发明、实施、连续评估、修订和重新评估。


1、从“设计思维”到“未来思维”,激发多元价值思辨


“设计思维”从真实世界的问题出发,经历广泛观察、深入洞察、发掘需求、聚焦定义、创意发散、概念形成、原型推敲到最终产品化,其流程呈现发散的特点但最终汇聚。“未来思维”(Futures Thinking)则从趋势出发,发掘多样的未来信号并聚焦驱动因素,充分预想,形成人物角色与人工制品,从而呈现出可能的未来多元世界。多样化的发散则是未来思维的特征。

图片1.png

“未来思维”介入工业设计、人机交互、服务设计等领域,激发出关于多样化未来的思考和讨论。通过运用当下的设计方法,在不同媒体上发布近期未来的虚构原型,以推进对当前项目的理解和讨论。部署或展示此类原型,能帮助研究人员、设计师以及用户及公众批判性地、整体性思考近期的社会技术可能性,以便引发辩论,收集反馈来评价项目。


2、“未来思维”融入设计教育,培养反思的实践者


培养面向未来的设计师与创新者,教育界需要思考如何将“设计未来”的概念引入教学,从当下行动、近期赋能与长期趋势结合的角度思考:“未来思维”如何增强设计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?如何将思辨设计作为培养反思的实践者(Reflective Practitioners)的手段?“未来思维”如何为设计教学未来发展提供启发与参考?

图片2.png

“设计未来”注重探索短期未来与长期未来对当下社会的影响,以未来思维引领产业变革与社会进化,通过思辨性方法和反思性实践,以共创模式设计更合意的未来。与思辨设计侧重引发讨论或是设计虚构提出愿景不同的是,设计未来则更强调可选择的未来对当下行动的影响,它既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个工具集,它的目标是应对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社会系统,前瞻趋势并顾虑文脉,指导当下的选择并构建多元化的未来生态。


3、从未来设计到设计未来,远见引领当下行动


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并探索新行动路径,我们需要将“未来思维”融入设计思维,由此开启了“设计未来”(Design Futures)的新领域。真实的未来会有多种可能性,而设计师需要与跨学科的专业人士合作,以设计的敏锐力和想象力,结合未来工具去构建新场景,达成“共益社会”的目标。


未来研究是跨学科领域,着重于研究变革性的趋势。设计领域应用未来研究,通常体现在领先的IT企业,如微软、康宁玻璃对于未来技术引发变革的设计虚构(Design Fiction)成果演示。然而设计界也一直在思考:技术所塑造的未来是我们理想的未来吗?如何面向未来构建创新实验室与提供支持工具?如何构建未来城市的生态系统并引发产业变革?

图片3.png

从短期未来到长期未来的视角将“未来思维”引入设计领域,“设计未来”将更关注社会、科技、经济、政治聚合创新的导向。由此也形成从原型创新、场景创新到趋势创新的不同创新模式,基于不同创新取向的实验室平台,把远见和愿景嵌入到当下产业发展、城市建设及社会变革行动中,从而导向合意的未来。


本次设计未来国际会议邀请付志勇老师围绕“设计未来”这一话题,开展设计未来的学术思考与实践讨论。